基督至上:跨越七十.大步前浸
浸神創校七十週年學術研討會
會議時間
2022/10/17-18(週一、週二)
▍會議宗旨:創校七十週年校慶活動系列
▍發表學者:本次由本院九位專任教師發表論文,分別是譚國才、陳安安、田展艾、彭盛有、張治壽、黃麗慧、阮凱文、洪詠茹、洪沛然
時間配置:發表人(30分鐘)、回應人(10~15分鐘)、問答(10分鐘)
10月17日(一) | 10月18日(二) | |||
主持人:劉光啟博士 | 主持人:彭盛有博士 | |||
08:30 | 09:25 |
〈羅馬書八章一至十一節論聖靈範疇的末世生活〉 發表人:陳安安博士|浸神 回應人:張志偉博士|台神 |
|||
休息 | ||||
09:40 | 10:35 |
〈樂以載道之研究—以約翰魯特《光榮頌》第一樂章為例〉 發表人:田展艾博士|浸神 回應人:李建一博士|台神 |
|||
休息 | ||||
10:50 | 11:45 |
〈從她瑪到小米: 女性遭遇性侵害後生命發展之探究〉 發表人:黃麗慧博士|浸神 回應人:錢玉芬博士|靈神 |
|||
14:00 | 14:10 |
開幕式-譚國才校長 | 11:45 | 13:30 |
午餐.休息時間 | |
14:10 | 15:05 |
〈智慧的喜樂:從箴言書第八章論擬人化智慧與神和與人關係中的喜樂〉 發表人:阮凱文博士|浸神 |
13:30 | 14:25 |
〈從約翰使用舊約引喻探索約翰福音一4-5中之「光」的意義〉 發表人:張治壽博士候選人|浸神 |
|
休息 | ||||
15:20 | 16:15 |
〈出死入生:羅森茨維格(Franz Rosenzweig)《救贖之星》的「自我」救贖之路〉 發表人:彭盛有博士|浸神 |
14:40 | 15:35 |
〈從巴特的基督論看信徒對上帝的愛〉 發表人:譚國才博士|浸神 回應人:周學信博士|華神 |
|
休息 | ||||
16:30 | 17:25 |
〈開廣我心,直奔主道〉 發表人:洪沛然博士|浸神 |
15:50 | 16:45 |
〈台灣浸神的興學宗旨與挑戰:教育部立案後的神學教育初探〉 發表人:洪詠茹博士|浸神 回應人:蔡珍莉博士|華神 |
|
16:45| 17:00 |
閉幕式-譚國才校長 |
發表學者:阮凱文博士
回應學者:蕭若萍博士
摘要
擬人化智慧是以色列智慧文學的的獨創。在箴言書一至九章中,有三篇智慧的訓誨(箴 1:20-33; 8:1-36; 9:1-12),顯示擬人化智慧被賦予思想、情感、與言語和行動的能力,成為可以與神、與人互動的主體。箴言書八章特別著墨於此,在智慧的第二篇訓誨中,分別論及智慧與耶和華的關係(8:22-30)、與人的關係(8:1-21; 31-36)。其中卅、卅一節以重複的詞語「喜悅」(שׁעשׁעי、שׁעשׁעים) 與「嬉戲」(משׂחקת),凸顯此二種關係中的喜樂氛圍。本文的目的在於關注箴言書八章如何描述智慧與耶和華、與人之間的喜樂,並進一步反思喜樂在這二種關係有何重要的神學意涵。本研究採用希伯來文釋經(結構、文法、語法、字義研究)與文學分析法(詩歌體裁、喻象)觀察箴言書八章如何描述智慧與耶和華、與人的關係中的喜樂氛圍,並將關於喜樂的要點,置於三篇智慧的訓誨文脈中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箴言書八章描述智慧與耶和華的關係是一種持續的親密、喜樂關係。經文以生育隱喻與親子隱喻描繪智慧為耶和華的首生之子,在祂身邊觀覽其造化之工,又時常在祂的面前歡笑,蒙其喜悅。而智慧與人的喜樂關係,呈現於她喜悅住在人世間,與世人一同歡笑。她呼喚人聽其訓言,並應許愛她、聽從她話語的人得著福樂。就神學意涵而言,智慧與耶和華的喜樂關係,顯示智慧的先存性與超越性。此外,智慧喜悅住在人世間,說明其同在性。此事實也鼓勵人追求智慧並與她發展愛與喜樂的關係。最後,以喜樂的進路來審視三篇訓誨中智慧與人的關係,便可見喜樂的氣氛逐步升高,從第一篇的斥責與嘲笑,到第二篇的嬉戲與福樂,最後在第三篇宴會歡慶中進入喜樂的高潮。
發表學者:彭盛有博士
回應學者:吳國安博士
摘要
《救贖之星》(以下簡稱《星》)是猶太神哲學家羅森茨威格(Franz Rosenzweig,1886-1929)的代表著作。此書寫於一戰期間,作者在戰壕裏利用明信片和家信寫作,最終成書於1919年,後人曾為此稱他為「戰壕裡的猶太思想家」。1921年底,羅森茨威格罹患慢性偏癱症,癱瘓八年期間仍展現其旺盛生命力。他拖著孱弱之軀,積極參與各類學術活動,藉大量寫作闡述思想;生病期間,仍與馬丁.布伯共同將希伯來《聖經》譯成德語。他的知與行的合一,恰恰反映出《星》的核心思想:掙脫對死亡的恐懼,走進生活(出死入生)。
《星》的思想豐富晦澀,論述結構複雜跳躍,常令讀者望之卻步。本文嘗試就此書的核心思想進行梳理解讀,並主張:羅森茨威格於1913年幾乎皈依基督教後又回歸猶太教的戲劇性經歷,與他個人與馬吉安主義的思想掙扎有密切關聯;而釐清前述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更好地解讀《星》的核心思想之關鍵。論綱展開如下:
首先,本文討論《星》開篇對死亡恐懼的反思,如何揭示了自我和世俗性之間的衝突。筆者將闡述羅森茨威格拒斥了通過否認世界來保存自我的誘惑,並說明他指出一條通過世界而不是脫離世界的救贖之路。其次,本文將探討《星》關於創造、啓示和救贖的關係概念,如何作為解釋「自我」和「世界」之間的緊張關係的基礎,以及克服這種緊張關係的途徑。再者,本文將聚焦在羅森茨威格對愛鄰舍的神聖誡命的論述,以及這個誡命如何同時指向世界上的救贖行動。最後,本文將闡明,羅森茨威格在《星》關於神的合一的論述,既是認真對待馬吉安主義的形而上學二元論,又同時克服了這種二元論。在這個合一的神學意義下,重新考察自我和世界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得見,通往救贖的道路就是人類走進生活實現其受造特性之路。
發表學者:洪沛然博士
回應學者:胡瑞芝博士
摘要
本論文研究聖經在「心」這個主題上的重要教導,並特別探討詩篇119篇32節:「祢開廣我心的時候,我就往祢命令的路上直奔」的經義。本文也參考神經與心臟科學以見證心在生理與心理方面的重要性,並整合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提供實踐信仰的建議。
聖經啟示我們有關神的心和人的心的真理,說到神是靈,神有心,神按照祂的形像和樣式造人,而人也有心。心是意志、心思、情感的中樞和發源地,並且人一生的果效也發源於心。人的心在人墮落後,變得詭詐,壞到極處,而神的拯救是賜給人新的心和新的靈,除掉石心,賜給肉心,又將神的律法寫在人心上。人心像田地,也像堅固的營壘,神和魔鬼都在人心工作,要得人心。如何得人心呢?本文也會從聖經和認知行為治療科學的角度,探討人心是如何形成和改變,以及「開廣我心」與「直奔主道」的意義和關係。
最後,本文指出聖經顯示人的靈、人的魂、人的心都發出意志、心思、情感,如此,聖經中靈、魂、心的關係,頗值得深究;又腦神經科學指出意志、心思、情感與大腦密切相關,那麼心和腦的關係也需要理解。
發表學者:陳安安博士
回應學者:張志偉博士
摘要
保羅在羅馬書八章一至十一節凸顯「生命」和「靈」這兩個主題。這生命是聖靈於現今和將來所賜的末世生活。它被描述為末世性的,因為生活在新時代的基督徒正在享受它,是由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將上帝的國迎進來。它是末世性的,不僅因為復活是可預期的,還因為信徒可以在此時此地預嘗這種生活。因信基督,信徒從罪惡和死亡的權勢轉移到聖靈的範疇,並得到生命和平安。
此首要主題分為三個段落:
一、「生命之靈」(8:1-4)
二、「生活中的靈」(8:5-9)
三、 「靈就是生命」(8:10-11)
筆者將探討羅馬書八章一至十一節中末世生活與約翰福音十章十節中豐盛生命之間的關係,嘗試將聖靈範疇的末世生活與耶穌應許的豐盛生命聯繫起來,並提出羅馬書八章一至十一節是約翰福音十章十節的應驗。
發表學者:田展艾博士
回應學者:李建一博士
摘要
論到「樂以載道」之研究,主要是從「音樂修辭學」的角度剖析音樂與詩文之間的相互關係。「音樂修辭學」是指一套具有邏輯性、系統性的音樂創作理念,它為作曲家提供可依循之創作規範,其中包括歌曲詩文應如何與樂曲呼應配合,而樂曲應如何表達文辭中各層面之具體或抽象的意涵。筆者選用約翰•魯特之成名作《光榮頌》第一樂章為研究範例,透過「音樂修辭學」理論來分析探討魯特如何藉由音樂樂思、音樂動機、曲式結構、旋律音型、和聲設計等音樂素材與創作技巧,使音樂與歌詞之間的關係能相輔相成,達到在聲樂創作中最完美的目標──「樂以載道」。
發表學者:黃麗慧博士
回應學者:錢玉芬博士
摘要
聖經撒母耳記下十三章,記載了一樁王室醜聞,關於大衛王的長子暗嫩,性侵了同父異母的妹妹她瑪。聖經對此事件情節的描述並不隱晦,但對她瑪身心受創後的療癒過程,卻毫無交代。顯然,解釋她瑪的傷痛,不是聖經歷史與神學啟示的重點。但身為一個教牧輔導與關懷的教育者,對她瑪的遭遇感到無比的同情,並對她往後人生的發展,產生關心與好奇。根據近代童年逆境相關的研究指出,童年若遭遇深刻且難以啟齒的創傷經歷,易負面影響受害者日後的身心發展,甚至可能自殺,嚴重性不容小覷。本研究為了探究女性遭受性侵後的人生發展,透過她瑪的故事,了解受害人受性侵當下的反應與感受。此外,深度訪談一位童年遭性侵的現代成年女性,小米,藉其人生故事的敘說,探討其遭性侵後的生命歷程。研究發現,她瑪遭受性侵的當下,呈現身體、心理、社會、靈性全人的傷痛與無奈。至於小米,四歲父母離婚,童年曾遭異性陌生人與同性親人的性侵。往後的人生跌跌撞撞,經歷過性別困惑、不信任男人、也不相信家庭功能。她企圖變性、吸毒、嗑藥,甚至嘗試自殺。但受訪之時,研究者已經完全感受不到她過去的困惑、害怕、與憤怒;反而是走過多重逆境、坎坷人生所呈現出的靈性平安。原因是耶穌基督的愛感動了她,生命因此被翻轉。小米選擇住在基督的愛裡,享受牧者與同儕好友的關懷,人生不再孤軍奮鬥。小米反思自己離奇的一生,她沒有抱怨任何人,只下一個結論:「因為神允許!」她體悟到受苦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全歸因於「基督至上」的權柄。
發表學者:張治壽博士候選人
回應學者:劉加恩博士
摘要
在新約書卷中,「光」的出現次數以約翰福音居首。此外,「光」的主題也廣泛地分佈在約翰福音中,尤其在前十二章中有關耶穌公開服事的敘事中。然而,由於「光」在不同文脈中,使用不同背景所表達之象徵意義非常多元,導致釋經者對「光」意義的解讀產生諸多分岐。若由舊約背景的視角去解讀約翰福音中的「光」,會格外貼近約翰原來的意圖,因為舊約的引文、人物與事件、詞句與概念等貫穿在整個福音書中。學者間雖然對約翰福音一1-3公認是引喻創世記的創造敘事,但是對「光」的主題在一4-5中的解釋不一致。有人將第四節的「光」指為已經「道」成肉身的「光」,即耶穌,和祂所遇到的衝突;又有人認為一4-5都還在創造敘事的引喻中。主張後者的文獻或諸多作者普遍指出,約翰的確使用了某些舊約的經文。雖然這些提案常常指出舊約相關經文及「光」的指涉,卻忽略去分析約翰與舊約二處經文之間的同與異的論據與論證,及約翰使用舊約的目的。因此,本論文的目的是藉著探索約翰福音第一章4-5節中「光」的用語,分辨和分析相關舊約經文,以便確認舊約引喻,並進一步說明該舊約引喻對更深明白「光」之意義上所提供的貢獻,尤其要表達「光」在約翰福音的開頭經文與創世記裡創造敘事的關聯,是為達到引介耶穌的身份和使命而鋪路的目的。
發表學者:譚國才博士
回應學者:周學信博士
摘要
耶穌基督將上帝對人的命令總結為:「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30)。上帝對人的旨意,第一就是要人盡己來愛祂。本文的寫作的目的是要尋問:什麼是愛上帝?基督徒如何有能力來愛上帝?寫作的動機則是希望在神學教育中按著上帝之道來培育愛主第一的傳道人。卡爾.巴特在《教會教義學,IV/2》,就是在復和教義的第二部份中談愛上帝。他的復和教義都是先談基督之所是,再談基督之所是如何決定信徒之所是,繼而再談祂的所是如何決定教會的所是,然後再談信徒的行動。在IV/2中,巴特談基督是人子而被高升。被高升的人子基督導引著信祂的人也從懶惰與愚昧中被高升為聖徒。教會則是在聖靈中被建造的社群。最後基督徒以上帝在基督裡的愛為基礎,就能在聖靈中活出愛的行動。從人子基督的升高到基督徒的愛,橫跨了整個第四卷第二部份,本文就是要把這第二部份首尾相接,特別留意檢視巴特如何在實現式基督論的理路中來看基督徒對上帝的愛?看看他的復和教義能為本文的尋問提供什麼亮光?
發表學者:洪詠茹博士
回應學者:蔡珍莉博士
摘要
2010年「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獲得教育部核准立案辦學後,邁入新的里程碑,迎向新的歷史任務。自此開始,神學院除了承載屬天聖職的託付,也隸屬於政府督導的教育機構;其中潛藏的內在張力或壓力,即是立案後迎面而來的挑戰。神學教育的實施,不僅要符合地上法規制度的要求,更要忠於天上的召命,努力完成辦學的使命──培育教牧及宣教人才。不過,從積極面觀之,立案之後,神學院的辦學跨越了以往的疆界,一方面能夠授予國家認可的學位,與社會和教育界正式接軌;另一方面則更多保障學生的權益,校務也更加公開制度化。
2022年適逢浸神白金禧年(七十週年)紀念,同時也是立案後第十屆畢業生完成神學裝備,邁向事奉禾場之際。本文聚焦於本校的興學宗旨──致力裝備「生命成長」、「神學研究」及「專業素養」三者兼修之教牧和宣教領袖。根植於上帝賦予浸神的特殊使命和任務,筆者梳理記述浸神申請教育部立案的歷史源由和挑戰,同時探討浸神在立案後,如何在持守神學教育的使命與面對教育部評鑑的諸要求之間找尋平衡點,繼而考察神學院於神學教育與行政運作等方面所作出的顯著調整、更新與改變。神學院與一般學校的辦學理念迥然不同,以非主流的宗教群體之身份加入國家的教育體制,豐富了台灣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與此同時、神學院得以運用高等教育的管道,訴說基督信仰的特殊之處,並且貢獻於社會和知識發展。筆者期盼透過本文的研寫,反思過往,擁抱當下,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