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故事

    Lorem ipsum dolor sit

最新消息

【校友故事】流淚撒種、歡呼收割——蕭平牧師的故事

  文/譚曾傳明   退休交接禮拜結束了!曲終人散,原本人聲鼎沸的挑高禮拜堂,此刻顯得格外闃然寂靜,一排排的座椅空空蕩蕩地擺列,彷彿映照出蕭平心頭那一縷幽微的空虛。坐回禮拜時慣常坐的第一排位置,他望著人去樓空的講台——那個原本屬於他的主場,那個他盡情用心揮灑30多年的舞台,想著自己終於走出聚光燈、步下舞台,他輕輕喟嘆了一聲⋯⋯仰視講台後方那大大的十架,蕭平悠然憶起了步上舞台前的往昔⋯⋯   【堅信:馬公的媽祖遊行】 參雜著旗隊、哨角樂手、抬神轎者、⋯⋯的遊行隊伍拖得老長,應同學之邀,蕭平正站在街旁,觀賞澎湖一年一度的媽祖遊行。鑼鼓喧天,震耳欲聾的鞭砲聲此起彼落,…

【校友故事】苦難燒窰的精品 —— 鄭聖惠牧師

文/譚曾傳明   明亮的笑容、輕快的步伐、不疾不徐的言談,戴著無框眼鏡的鄭聖惠牧師給人的感覺像嬌陽下的綠蔭,熱烈中有沁涼、躍動中有穩妥,更重要的是,你想靠過去、挨著它,躲避烈日的烤炙,享受它愜意的陰翳。 她是一位爽朗的大姐,樂於分享所有;她是一位開明的母親,…

【校友故事】釣魚人生——洪立民牧師

  文/譚曾傳明   【魚的邂逅】 1956年夏,某日黃昏,埤塘遍佈的中壢。夏日驕陽褪去了正午的厲色,正展露它舒爽宜人的面容,清風送爽,更引得孩子們紛紛自家裡跑了出來,像㖭食最後一口冰淇淋,幾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們正恣意並戀戀不捨地繞著一池池的魚塘嬉遊探險著,享受最後一抺餘暉下的歡樂。 「哇!有魚耶!」 「喂!你看,你看!這一池的魚好大唷!」 「真的耶,比隔壁那一池還大耶!」 「你看那裡,那隻冒起來的魚,牠的嘴巴像不像小花生氣時的嘴巴?哈哈哈!⋯⋯」 ⋯⋯此起彼落的驚嘆、歡笑、諧謔聲一陣一陣,飄送在晚風中、夕陽下。 噗!啪!「哎唷!」一聲驚呼。 一尾大草魚竟自水面躍出,跳到小民的肚前,他本能地抓住,瞪大了眼看著這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不!是水裡冒出來的美物! 身邊的小伙伴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了起來: 「好肥好大的魚噢!」 「借我摸一摸!」 「這是什麼魚?」 「小民,你發了!這麼一大尾魚!」 ⋯⋯ 在大家對著大魚一番品頭論足後,小民正色道:「別說了,我要拿回家給我媽。走!回家去!」 當晚,小民家的餐桌上多了一道美食,連隔壁的陳老師一家都被請來共啖這難得一嚐的紅燒草魚。 ⋯⋯ 以上,是洪立民與魚的初識。從此,他愛魚、愛釣魚。釣魚,成了他畢生的興趣嗜好,甚至專長。   【二代牧人】 洪文山、洪立民父子二代皆是牧師,二人皆是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畢業(前者是第2屆、後者是第24屆),在台灣浸信會中實屬難能可貴。 「其實我比我父親還早進教會!」洪立民牧師笑言。 1954年、立民7歲時,被鄰里內一幢美崙美奐的建築、花園吸引,活潑好動的他帶著幾位同學翻牆潛入,想捉花園裡的紅蜻蜓來玩,結果蜻蜓沒抓成,反被建築物裡的老人家逮個正著,原來這紅瓦草坪的建築是一間教會,老人家是牧師,老牧師訓誡一番後,邀他們一伙孩子來教會參加兒童主日學活動,隔日,立民如約而至,就這樣,他成了家中第一個踏入教會的人。 隔年聖誕節,時任苗栗大成中學老師的父親洪文山在教導來自芬蘭的老宣教士中文,因而受邀參加教會的佈道會,決志信主,成為洪家第一代基督徒;約三年後,在上帝的感動呼召下,洪文山牧師放下教育工作,進入浸信會神學院,邁向全職傳道之路。 爸爸作了傳道人,立民更得參與教會各樣的活動了!1961年,14歲的立民在陳維屏老牧師的佈道會中決志信主。26歲時,在計志文牧師的呼召下,受聖靈感動決定獻身讀神學;二年後,再經唐崇榮牧師呼召,終於採取行動,放下英文老師的教職,於1975年進入浸神就讀,作了父親的學弟;三年的道學碩士課程完成後,31歲的立民畢業,開始全職事奉之路。 全職事奉的前14年,立民走的路與父親相仿——在台灣的教會擔任牧職。在這期間,他曾在浸信會聯會擔任國外差傳部的負責人,代表參加一些國際性的會議,經過一番調查研究,立民的視野打開了,心胸拓展了!他發現:德國的宣教工場有其獨特之處,值得投資,因為中國大陸的學者大半集中在美、英、加、德等國進修,這四國之中,德國的學人學者返回中國的比例最大;這意味著傳福音給德國的華人留學生學者,亦有助於中華大地的福音工作,這批知識份子回國後,極有可能在中國各行各業成為領袖,進而影響帶動中國的福音化。 心動不如行動。在德國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後的一年、1991年,上帝帶領立民全家踏上了一條異於他人的蹊徑——遠赴歐洲,成為浸聯會派駐德國的宣教士。 他與妻子長駐德國宣教,除了2000年至2004年赴加拿大牧會之外,時至2023年,近30年的歲月,他們仍堅守在德國的華人學者中,建立查經班、開拓教會,不住地傳福音、見証主。   【追趕跑跳】 夏日的德國,氣候宜人,陽光照射在萊比錫一幢幢典雅端莊的建築,置身在爽潔宜人、暱稱「小柏林」的的舊城區,令人禁不住放緩步調、放鬆心情。 看見遙遠的前方有一黑髮人漫步在街頭,立民像隻銳眼的飛鳶,不假思索,鎖定目標「大魚」,他立即邁開大步,緊追不放,在閃避許多路人、穿過一個十字路口後,立民終於攔住對方,氣喘吁吁地問:「請問,你是中國人嗎?Excuse…

【校友故事】單調的顏色、繽紛的生命——浸神第一位視障生周冠瑜

  文/譚曾傳明   【校園裡的安步】 導盲杆輕輕敲打著地面「嗒嗒—嗒嗒—嗒嗒⋯⋯」,伴隨著紛至沓來、此起彼落的斑鳩、樹鵲、麻雀、五色鳥、⋯⋯的啼叫,導盲杆的回聲細碎輕巧得幾乎聽不見。老烏桕繁茂的綠蔭、棕色的老榕樹皮、艷紅的九重葛、鮮嫩的小花黃蟬、日日春的紫顏、葉隙間的陽光、湛藍的天空、⋯⋯都是持杆者昔日記憶中的顏色了,如今,他的世界只剩單調的黑色。 座落在台北盆地邊陲的浸神校園依山而建,坡路起伏、處處階梯,校內雖設了許多殘障坡道扶梯,但開闊起伏的校園對一般身障者仍是挑戰,對浸神第一位視障生——周冠瑜來說,如何呢? 他說:「我喜歡清晨前往上課教室的時光!從宿舍到教室,需經過一條斜坡,路旁茂密的樹木、風吹、鳥鳴、落葉聲使我感到平靜。真是不可思議,神帶領我來到浸神!滿滿的感恩!」 原來,他在浸神學園的生活不但暢行無阻,還如魚得水、怡然自得。當他氣定神閒、安步當車在綠意盎然的浸神校園裡時,他聽得到更多的蟲鳴鳥啼、枝葉簌簌,他聞得到七里香、桂花、草木的味道,他感知到輕風晨露濕氣,⋯⋯。上帝關上冠瑜視覺之門,卻為他開啟其它知覺的窗櫺。   【考場的贈品】 1988年,冠瑜出生在雲林虎尾,他是家中獨子、排行老二;自小便視力不佳,後來診斷出是基因性罕見疾病——黑矇症。儘管視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退化,他還是把握機會努力學習;冠瑜沒有進入特殊學校的教育體系,而是在普通學校裡與一般學生競爭學習。藉著擴視機等閱讀工具的輔助,他就讀虎尾國中、虎尾高中,最後順利考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並於2011年畢業於該校的輔導與諮商學系。 進入浸神裝備,需要大量的閱讀學習,視力退化至零的他如何應付學業上的要求呢? 「其實我們並沒有因為冠瑜而作很多的變動,他和一般生一樣上課聽講、寫論文、繳報告、教會實習、⋯⋯。我們老師所做的只是提早把講義、教科書單交給淡江大學,在教育部的協調安排下,淡大視障資源中心會將所有中英書籍轉成電子有聲書,以便冠瑜閱讀學習。另外,就是在考試時,我們為他另闢新徑,單獨考試,請志工幫他讀出考題,讓他運用聽力來作答。簡言之,冠瑜來到浸神,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的不便與負擔。」浸神院長譚牧師說。 「冠瑜與同學的相處毫無問題,他在我們『小家』聚會中與大家暢談互動十分自然,他看起來太正常了,大家根本忘了他有視障,偶爾,同學們會在互動中說:『喔!對不起,我忘了你看不到!』可見他自處處人的功力!」冠瑜小家的輔導劉師母笑著說。 冠瑜天生高EQ?其實不然!來自藍領工人之家的他原來不是這副泰然自若、不卑不亢的模樣。 國小、國中、高中時,在一般學校裡學習,因視障而來的嘲弄霸凌、被迫放棄籃球運動、學業上的挑戰、⋯⋯在在使他孤單失落、自慚形穢;回到家裡,傳統型的父母雖愛他,卻無法開導釋疑,以致他在高中時極度沮喪到一度想了結自己的生命。 一位不知名的基督徒老師的小小舉動為冠瑜推開了人生的關鍵之窗。那是在考高中時的基測考場,冠瑜因為是視障特殊生,安排一對一的單獨考場,監考老師在休息時送了冠瑜一本福音小冊,讓他回家讀。返家閱讀後,冠瑜很受感動,福音小冊提到罪、聖潔、耶穌為世人釘十字架,令他覺得基督信仰很神聖;他開始把小冊當成信仰平安符,放在床頭拜求。 順利考上高中後,冠瑜開始自行讀聖經,也使用主禱文來為考試禱告,而一次次禱告的應驗讓冠瑜覺得上帝真實存在。 信仰的道路上,冠瑜宛如在惛矇的暗室裡獨自摸索,朝向一縷微光前行。   【大學時的蛻變】 考上彰師大,負笈求學,冠瑜踏進更廣闊的世界;他走進的不止是彰師大校園,還有信仰的學園——教會。 在彰師大基督徒學長姊的帶領下,他加入導航會倍加團契。像流浪者找到歸宿,像迷航的孤舟找到停泊的港灣,第一次在教會聽見詩歌,他感動得涕泗縱橫。過去尋覓的微光,終於成為大光,照射他晦暗的心靈。 在大學,冠瑜投入學業,打下了學識的基礎;在教會,他信主,穩定地聚會服事,紮下基督信仰之根,品格脾氣人際關係一點一滴地改變。 冠瑜說:「學校教我學識,教會教我品格。」 原本說話頗衝、易得罪人的冠瑜,在友愛的團契生活中,藉著彼此真心的回饋,開始改變講話的態度,溝通技巧能力日增,他變得成熟圓融了。 原本膽怯封閉孤僻的心靈打開了!以往和同學合作組隊繳交作業,總沒有人選他,大一下開始,他無庸擔心了,敬學樂群的他已成了報告高手,是同學爭搶的要⻆。 信主後,他看待自己的殘障、面對原生家庭的態度也與以往大相逕庭。 大四開學第一週,冠瑜在寢室裡按進度靈修、讀聖經,就在那斗室、那一方書桌、那一刻,那句耳熟能詳的經文撼動他心、深觸他靈:「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3)這經文直擊縈繞他心頭多年的核心議題:「為什麼我是視障?」 淚眼婆娑中,冠瑜的困惑釋疑了,心頭的死結鬆開了!他的心好像大雨後的天空,一片清朗;整個人像沾滿塵埃污穢的銀幣,經清水滌淨,重現光輝與價值。冠瑜終於找到上帝眼中的自己和價值,他開始全然接納一切,相信上帝創造的美好,更相信上帝在他的生命中有奇妙的作為。自此,他不再問:「為什麼?」他只問:「如何活出上帝所賜的美好與榮耀?」 肯定了自己,認同了出身,接納了一切,冠瑜面對家人的態度有了巨大的改變;他和大姊原本不睦的關係也在一次真誠的溝通後修復;如今,姊弟倆人手足之情更勝以往。   【森林裡的白兔…

【校友故事】棟梁之才承棟梁之任——李棟良牧師

  一缽葡萄需要時間的壓榨沈澱醞釀,才能成為好酒; 一株青苗,需要經歷風霜歲月的浸潤,才能成就一樹的綠蔭; 品格與信仰像黃金,需經過時間之河的淘洗, 濾淨雜質,去蕪存菁,才得見閃耀的精金。   【信主、蒙召】 李棟良生長在基督教的家庭,兒時一度叛逆不信,12歲那年,在基隆教會辦的夏令營中聆聽彭蓮生教士講述巴底買的故事,大受感動,悔改信主,終於誠心地與父母手足齊心加入教會,展開基督信仰之路;屈指算來,棟良重生得救的年日已逾40年。 初信主時,這株幼苗在基隆教會新堂牧者的帶領下逐日成長茁壯。1994年、23歲那年,棟良參加在台北的研經培靈大會,沈保羅牧師的信息句句撼動他的心,在聖靈感動下他決志獻身,願全人為上帝所用;自此,從事美編設計的他在工作之餘,更加熱心參與教會,主動承擔各樣事奉;隔年,他轉入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任職。 福音機構的待遇不比一般公司行號,但棟良在宇宙光甘之如飴,出差、加班,甚至不眠不休地加班到過夜也不以為忤,因為這是一個有異象的團隊,是一個關懷人、服事人、有宣教使命的機構。 在宇宙光工作7年之後,因各方的鼓勵加上禱告的印証,31歲的棟良於2002年進入浸信會神學院,接受裝備,冀盼自己成為更好的器皿,全職宣揚福音,事主事人。為什麼捨其它神學院而就讀浸神?「因為屬靈長輩說:這是一間有僕人形象的神學院,所以我就來浸神了!」棟良笑言。 四年的學士班加上兩年道學碩士班的課程,棟良在優美的浸神學園中完成了聖經、神學的裝備,此外,在陳黃慶雲老師的「助攻」之下,終於覓得良緣,與在宇宙光相識、共事的蔡佳吟姊妹結婚成家。就讀浸神期間,上帝加碼賜福,妻子懷孕,得一寶貝女兒。   【事奉、挑戰】 就讀神學院期間及其後數年,棟良在教會裡服事,他配合母會——基隆教會新堂擔任青少年輔導、得勝者老師、開拓深美之家佈道所、⋯⋯。十年期間,全方位服事的訓練,從稚嫩變老練,從粗糙變細膩,像打磨、磨礪過的工具,棟良的生命益發堪用、好用、耐用。 在事奉工作中,棟良透過陪伴、生活的碰觸,看見一位基隆信義國中孩子生命的翻轉,從叛逆變為順服,從自暴自棄轉為勤勉上進;也是藉著接納與陪伴,一位同工走出憂鬱憤懣,邁向健康自信。這些人與事在在使他體悟:生命比事工更重要,關係勝於工作,事奉就是「關係」的建造——建造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係。 2012年,懷抱著對中國傳福音的熱忱,棟良回到宇宙光事奉。迥異於十年前的職任,實務、知識、能力兼備的他開始挑戰各種不同的職務:外展部主任、馬禮遜學園主任、副總幹事⋯⋯等。雖因外力因素無法如願在中國大地上傳福音,在宇宙光他展開另類的宣教工作——藉著音樂藝術、歷史研究、文字廣播、輔導、⋯⋯進行鬆土、文化深耕、全人關懷的福音工作。 2021年11月,在宇宙光忠心事奉近20年之際,50歲的棟良接下宇宙光總幹事一職,…
© Copyright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 design by Mor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