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苦難燒窰的精品 —— 鄭聖惠牧師

文/譚曾傳明

 

明亮的笑容、輕快的步伐、不疾不徐的言談,戴著無框眼鏡的鄭聖惠牧師給人的感覺像嬌陽下的綠蔭,熱烈中有沁涼、躍動中有穩妥,更重要的是,你想靠過去、挨著它,躲避烈日的烤炙,享受它愜意的陰翳。

她是一位爽朗的大姐,樂於分享所有;她是一位開明的母親, 兒女成年了,仍愛環繞在她身旁;她是一位堅毅的妻子,與丈夫攜手同心;她是一位牧者,多才多藝,獨當一面。

她像一支萬花筒,每轉動一個角度,就呈現獨一無二的繽紛圖案;美麗的圖案,源自於筒芯那一顆顆光燦明亮的琉璃寶石,琉璃寶石是經過歲月淬鍊、高壓灼燒,是通過名為「苦難」的燒窰,經過一道道火燒火燎的精品。

 

 【第一道:喪父之苦】

「大二時,我的父親肝癌過世,留下我的母親和五名子女;我是長女,下面有四個弟弟妹妹,當時我的小弟才在國中讀一年級。

我的父親享年46歲,算是英年早逝。生病過世前,我的父親鄭慶堂牧師在中台神學院教書,又牧養新竹聖教會十八年,教會很興旺,算是一位成功的牧者。

家裡的支柱倒了,家道中落,苦難臨到,我對上帝有很多的埋怨。在軟弱中,我作了一個惡夢,夢到自己一直往下掉,墜落到一個無底的深淵,令我驚恐不已;後來反思,好像是上帝在提醒我:不可如此軟弱跌倒!——就這樣,我才停止懷疑不信、軟弱抱怨。」聖惠牧師娓娓道來苦難的試卷上她的第一道大題。

她在「試卷」上的作答不僅止於停止消極抱怨,還有一個重大抉擇——上帝對這個正在就讀關渡基督書院外文兼音樂雙修的大二女孩發出全人奉獻的呼召,沒有掙扎反抗,她謙恭地回應:我願意!我願一生只為上帝彈奏音樂,我願奉獻自己傳福音。

在愛主的母親的支持,加上其後二年的尋求與印証,她更加篤定要追隨父母的腳蹤,成為全職傳道人。所以基督書院一畢業,聖惠便進入浸信會神學院音樂系就讀,成為浸神第29屆畢業生。

 

【第二道:疾病之苦】

1985年,29歲的聖惠在浸神學長連虔誠牧師8年鍥而不捨的追求下,倆人攜手步上紅毯。婚後,夫妻倆人分別放下在新竹東山街浸信會及台中水湳浸信會的工作,一起即應聘到台北市文山區景美浸信會開拓的萬芳浸信會任職。

夫妻倆人同心在萬芳社區裡開拓打拼,建立教會;小家庭並在其後幾年間陸續增添新成員,一兒一女為他們帶來甜蜜快樂的負擔。於此時,疾病的烏雲而悄然飄至,籠罩他們,第二道的烈火考驗漸次舖展在他們面前。

首先,是聖惠罹患氣喘疾病,抗病服藥時她意外懷孕,當時醫生建議拿掉孩子,避免生出有缺陷的胎兒,且保住聖惠的身體。

夫妻倆在禱告後決定不按醫生的建議墮胎,他們要憑信心生下神所賜的孩子。1987年,一個在信心祈禱中的健康寶寶——長子祈生誕生了!

連牧師因為第十七對染色體突變,身上只要有神經的地方,就會長出纖維瘤;與這些良性瘤和平共處多年後,婚後第11年,1996年底,他赫然發現一個乒乓球大小的神經纖維瘤長在左眼球後,由於長的部位影響甚巨且治療不易,幾經治療無果,還無端挨刀;最後,終於在花蓮門諾醫院,由醫術精湛的黃勝雄醫師操刀,病灶根除。

正當連牧師身體日漸好轉之際,41歲的聖惠卻倒下,這回侵襲她的是二期乳癌;由於癌細胞的攻擊猛烈,聖惠經歷二次的開刀,其後二年,放療、化療,無一倖免。

夫妻輪流生重病,一兒一女還在小學中低年級讀書,教會工作、社區工作百事待興,夫妻倆處在內外交迫,有苦難言的困境經年。

所幸,一家人同心對抗病魔,彼此鼓勵;丈夫生病了,妻子禱告;妻子生病了,丈夫打氣;父母生病了,兒女加油。而教會肢體也體恤牧家,分擔工作,上帝更親自以祂的話語安慰扶持聖惠:

「耶和華啊,我的敵人何其加增;有許多人起來攻擊我。有許多人議論我說:他得不着上帝的幫助。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詩篇3:1-3節)

於是,聖惠從躲著哭泣的棉被裡爬出來,擦乾眼淚,她戴起遮蓋秃頂的頭巾假髮,勇敢地走出家門,迎向他人。她盡其所能地和丈夫分工,服事家人和教會,她也恢復社區合唱團——萬芳愛樂合唱團指揮的工作。奇妙的事發生了,原來表明不唱詩歌、不禱告的合唱團現在可以接受聖惠的禱告,基督教詩歌也在他們之中傳唱起來。

作家張秀亞曾寫道:「憂傷、苦難正是走向永恆必經的石階。不經琢磨,白玉永顯不出它的玲瓏;不經剔削,蘆管也不能發出美妙的清音。苦難塑造我們,使靈魂更臻於完美。」

經歷疾病苦難的鍛鍊,連牧師、聖惠的信心更精純堅定,他們生命發出的音樂也格外清新美妙。

 

【第三道:牧養之苦】

「主啊!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教會被逼得無路可走、無處可去?——我們這麼盡心盡力、與人為善,可是卻遭到⋯⋯」聖惠心中吶喊,禁不住痛哭流涕。

1980年代,著眼於萬芳社區人口不斷增長,新興住宅樓房不斷建造,景美浸信會於是決定在此開拓教會。1985年,連牧師與聖惠懷抱福音使命,銜命打前鋒,建造教會,他們不止傳福音,也辦講座、音樂會、社區報,積極為社區服務。

萬芳社區座落在山坡上,綠植掩映,有公園、小學、球場、圖書館,是一規劃完善的社區,萬芳浸信會即座落其間。

2003年,教會努力經營18年後,竟遭鄰居舉報,反對教會設在住宅社區裡,鄰居要求市政府依法行事,逼迫教會搬離原址。無處可去,不知所措的夫妻倆跪在教堂地上流淚祈禱;祈求中,上帝回應她:「妳要走一條沒走過的路,這條路向來沒人走過,要跟著約櫃走。」這句話是鼓勵,也是安慰,聖惠不再怨懟。

同心的禱告產生功效了!英文俗諺:「當上帝關了一扇門,祂必為你開一扇窗。」舊門關了,上帝為萬芳浸信會開了一扇新窗——搬到社區中心更寬敞的店鋪區。

遷到新址不久,祈禱中,聖惠腦中浮現一幅圖——一個在山谷中冒著炊煙的教會。她知道這是上帝賜下的異象,做什麼?她尚不明白。

2004年,教會購得教會隔壁的空店鋪,「愛加倍全人關懷事工」建立,圖像漸漸明朗清晰——為了接觸並服務社區居民,教會開始健康餐食、老人共餐的服務。炊煙升起了!一開始,人手與經費皆不足, 聖惠還得親自下廚,日日烹鮮煮食,因應事工需求。

如今,社區中庭裡,二間庇鄰的鋪面嵌貼著紅字「基督教萬芳浸信會」與「萬芳全人關懷教育中心」,醒目的招牌宣告萬芳浸信會「福音與社福」雙管齊下、相輔相成的使命與策略。

除了健康餐食,全人關懷中心提供的社區服務還有:諮商關懷、收驚祈福、兒少課輔班、二手創意市集、食物銀行⋯⋯等。它讓教會與社區的界面更多元、接觸面更頻密,使社區人更容易走進教會;教會則使受服務的人不止得到身心的幫助,也得到靈性、信仰的終極關懷,使全人皆得造就。

台北市文山區以文教住宅區著稱,在這個「天龍國」一隅,盡是富人、知識份子、中產階級嗎?其實不然,萬芳教會在深耕社區後發現,這裡隱藏著另類景觀:獨居無助的老人、貧困中低收入戶、老舊社區、行為偏差的青少年、殘障人士、⋯⋯。

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2:17)萬芳浸信會選擇效法耶穌,親近這些另類的弱勢族群。

 

【守得雲開】

2011年,上帝為學音樂的聖惠又開了一條大道。當時,55歲的她在接受專業課程訓練後,取得音樂輔療師的資格,聖惠開始以音樂輔療來服務文山區更多族群,並藉此傳福音。

現在,翻開聖惠滿滿的行程表,週末在教會,週間她還要跑五個點,大文山區的社區、社服機構、中途之家、⋯⋯可見她驕小的身影穿梭其間;不管有沒有政府補助、財力支持,她總盡心竭力地服務獨居老人、傷殘人士,努力見証,領人信主。

教會在哪裡?藉著聖惠的腳蹤,教會已從萬芳社區的二間店鋪,拓展延伸到文山地區的一個個角落,無牆教會的定義更加寬闊了!

2019年,聖惠的兒子連祈生與周志萱結為連理,小夫妻皆為浸神畢業生,在禱告尋求上帝的帶領之後,祈生、志萱夫婦決定留在萬芳,與父母一起打拼,加入福音與社福、雙福的行列。聖惠的小女兒,現在則任職於文山區的伯大尼兒少家園。

回首連牧師、聖惠在萬芳的年歲,這對忠於所託的牧者,在苦難的熬爐中,不被擊垮,更教養出敬虔服事主的下一代;如今,父母親子二代齊心,分工合作,同心服事, 傳承有人。

入夜了,一輪明月、幾朵浮雲高懸在文山區丘壑之上,殘雲漸漸散去了!連牧師、聖惠守候了38載的教會、社區此刻沐浴在朗朗清月的柔光之中。「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走過風雨,聖惠終得見月明。

 

1956/  1歲,生於新竹

1977/21歲,父病逝

1978/22歲,基督書院畢,入浸神

1982/26歲,浸神畢,任職水湳浸信會

1985/29歲,結婚,任職萬芳浸會

1987/31歲,生子祈生

1996/40歲,發現連牧師患腦神經纖維瘤,萬芳愛樂合唱團

1997/41歲,連牧師手術成功。鄭牧師發現患二期乳癌

1999/43歲,抗癌治療告一段落

2003/47歲,教會被迫搬遷

2004/48歲,教會”愛加倍”中心設立;終止服抗荷爾蒙藥。

2010/54歲,教會友善兒少據點

2011/55歲,接受音樂輔療訓練

2012/56歲,到安康社區傳福音,兒少課輔班開

2017/62歲,食物銀行

2019/63歲,祈生與周志萱結婚成家

2022/66歲,抱孫

2023/67歲,在萬芳浸會38年,祈生按牧 。